野人谷、野人洞是位于湖北房縣野人谷鎮(原橋上鄉)的兩個不同景區,兩景相距約5公里,位于房縣城南26公里處,有龍頭巖、龍層峰、五行山、玉帶山、登天梯等景點。洞內地下暗河清澈見底,四季恒溫14攝氏度??胺Q鄂西北一顆閃亮的明珠。
野人洞名子聽起來很吸引人,實際上野人洞里沒有野人。野人洞以洞稱幽,以石為奇,以山為秀,以水叫絕,青山碧水映襯,溪流飛瀑交織,原始古樸,秀色天成。由山底處入洞,由近山頂處出洞,在溶洞內得沿臺階一路登高,時有險要之處,另有一番景象。野人洞現已探明是一個巨大溶洞,洞深1200多米,面積15400平方米。此洞巧奪天工,洞內藏山,山中有洞,洞洞相連,變化多端。洞內鐘乳奇石百怪,似佛、似禽、似獸、似林、似簾、似瀑,石柱、石筍、石塔,惟妙惟肖,奇石或單獨成景,或組合成趣,天工巧作,引人入勝。洞中泉水潺潺,四季長流,奇石映水,色彩各異,掛瀑、水簾、龍潭、水滴金盆等,無不使人稱奇贊絕。洞外則是峰谷輝映,峰有蒼松、古柏、冬青和翠柳,谷有流水清溪,令人留連。洞側“聽雨山莊”,是游客理想下榻之處。游覽完野人洞后,繼續南行,前往緊鄰野人洞的便是野人谷景區了。
野人谷有“人間仙境,世外桃園,野人故鄉,植物王國”之稱。谷內景點頗多,從下到上主要有萬米棧道、麒麟峰、龍字巖、換彩嶺、野人觀谷、珍珠坡、野谷飛流、川字梁、鎮谷玉璽、野浴三潭、野人部落、絕世天根、九龍攀巖、野人府、鍋底潭、巖屋火堂、河馬豪飲等景觀。野人谷原名神農峽,因經常有“野人”出沒而更名為野人谷。我國有關“野人”的傳聞以野人谷鎮(原橋上鄉)境內最多,影響也最大。這里是我國發現野人最早的地方。據《房縣地方志》記載,房縣南山多“毛人”,就是傳說中的“野人”。1974年,橋上村村民殷洪發在山上采蘑菇與“野人”偶遇并發生搏斗,是世界上與“野人”搏斗第一人。從殷洪發開始流傳“野人故事”,“野人”探秘源源不斷,“紅毛野人”越傳越奇。2009年,中國野人科考隊在原橋上鄉(今野人谷鎮)掛牌成立,“野人”探秘正式納入國家科學考查的范圍。但截止目前,我國“野人”考查始終未見“野人”蹤跡,只是采集了“野人”的腳印、糞便等。據考證,野人谷是野人出沒較多的地方,景區內與野人有關的景觀就有野人府、野人觀谷、野人部落等。“野人府”原名“躲君(軍)洞”。洞深300米,進口壘有巨石,出口是懸崖絕壁,洞內鐘乳石林立,千奇百怪。“躲軍洞”之所以更名為“野人府”,可能是因為這里較多發現野人蹤跡,以增大開放力度,吸引游客。我們到此時,野人府整修不對外開放,洞內一片漆黑,無法進洞一探究竟。“野人府”之所以原名就“躲軍洞”,是因為有個傳說故事而得名。相傳公元684年,因薛剛反唐,武則天派武三思攻打房縣,廬陵王李顯帶領衛皇后、公主、貴妃、王公大臣及衛兵近千人避難于此洞內,因此躲過一劫,故稱此洞為躲君(軍)洞。公元1861年,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負氣帶兵出走西進,途經此處,曾駐扎于洞內。1931年,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在房縣開辟革命根據地時,紅軍戰士曾在此洞內躲藏。
在野人谷下出入口附近,有幾家農家樂,可以食宿。我們8月7日下午到達野人谷后,當天沒有進谷游覽,就在緊靠野人谷下出入口的野人谷客棧住了下來,養精蓄銳,準備第二天再進谷游覽。野人谷客棧為二層小樓,客人不多,住了我們一家和江西的夫妻二人。老板娘很熱情,但飯菜較為單調。不過吃的菜基本上是綠色食品,大部分是他們家自己種的,有黃瓜、四季豆、茄子、大辣椒、豇豆、紅薯苗、韭菜等。老板娘家的菜地在離她家不遠的溝邊,基本上是每天下午去自家菜地采摘第二天食用的疏菜。受老板娘邀請,一起去地里采摘疏菜。漫步在黃瓜架、豆角藤之間,品嘗著農家黃瓜,清爽可口,也十分愜意。